[誤會]

最近心情不好,於是常逛博客來書店,想找些刺激的小說看看,也許能轉移注意力,換換心情。不記得是怎麼回事,這串字就映入眼簾了:《華爾街擦鞋童的告白》是一部融合商戰、成長、驚悚和社會批判等元素的小說,透過巴西移民的擦鞋童吉爾之眼,看盡華爾街富豪百態,以及善惡對錯在現代社會的價值翻轉。…

哇,真酷!不但符合我需要刺激的要求,還兼具成長跟社會批判的成分。說簡單點,這不會是一本看完就忘記的小說 — 那種小說就好像玩雲霄飛車一樣:除了爽,就沒了,功能跟好萊塢動作片沒什麼兩樣。我馬上就下了訂單,心想:「不錯不錯。嘿,寶貝,我這週末就靠你打發了。」

結果等我看完,我發現我完全弄錯了,這本書,一‧點‧也‧不‧驚悚!如果你看過傑佛瑞.迪佛的《神探萊姆》系列,你就會同意我的說法。好吧,這系列的書好像很經典,太嚴格了。換個例子好了,有看過丹尼斯.勒翰的《戰前酒》嗎?還是要舉國內的例子,九把刀的《樓下的房客》?不過話又說回來,這些書的取向都非常明顯單純:《神探萊姆》系列單純是驚悚推理,《戰前酒》則是冷硬派推理,《樓下的房客》便專注於驚悚氣氛營造。那麼,道格‧史坦先生,你想說一個什麼樣的故事?是關於華爾街,還是擦鞋童? 

 

[哪裡不死人] 

只要是上班族,手上大概或多或少都會有些辦公室的狗屁倒灶可講,其實各行各業都有令你噴飯的荒唐故事。別的不說,就說前陣子鬧得沸沸揚揚的高鐵訂票系統吧,它竟然連最基本的「一票不可多賣」的規則都沒測試過,但負責的公司卻通過所謂的CMMI Level 3的認證,你會不會覺得很誇張?若要挖金融內幕,那麼我建議直接看財經線記者寫出來的東西,搞不好比小說還驚人。(比如說趙靖宇小姐的「聰明買基金2 — 基金經理人不會告訴你的事」)簡而言之,《華》書所謂的「內幕」實在不夠勁爆,也不夠複雜,想光靠這個撐起大局,如果是電影倒還可以,但對於一本長篇小說而言實在不夠。如果你是帶著看內線交易、金融界醜態的期望來看這本書,絕對會失望。但,作者真的只是要講這個嗎?

 

[作者的靈魂]

要判斷一本書或一部電影的重點在哪,有個很簡單的法則:看哪裡描述得多。若從這個法則來判斷誰是《華》書裡的老大,答案絕對是:擦鞋童。書中花了極多的篇幅來描述擦鞋童吉爾的生活細節與內心,甚至還有一小節將擦鞋的技巧很完整仔細地講解了一次。假設這純粹只是為了讓讀者對第一人稱的擦鞋小童角色產生認同的投射作用,那份量就實在太多了,而且也把節奏拖慢許多。因此我不得不懷疑,作者其實是要藉著擦鞋童的角色,來釋放自己的靈魂。讓我們看看幾句擦鞋童說的話:「我所說的接納就是你讓我覺得自己很重要,有時候人們希望覺得自己很重要。」「尊重就是無論你走到哪裡,人們不會對你問東問西,也不會做任何事情讓你覺得抬不起頭。」「以前我工作打交道的對象都不是名人,…但是他們賺的錢很多。有些人會取笑我,當面瞧不起我,這些人這麼做是因為無知。…很多有錢人自以為可以隨便踐踏別人…」在我看這本小說時,這幾句話好像就從書裡跳出來一樣,自動在我腦海中放大N倍。這情形不禁讓我聯想到侯文詠前一陣子大受歡迎的作品《危險心靈》,作者一樣上了書中主角的身,借他們的口說自己的話。只不過前者是擦鞋童,後者是中學生罷了。像這類的作品,雖然沒扮好自身應有的角色,卻在其他方面找到了價值,進而也發出光芒。

 

[一壘安打]

如同書中另一個主角葛瑞剛進雜誌社得到的評語,《華爾街擦鞋童的告白》作為出道的第一本小說,道格‧史坦先生只打出了一壘安打。也許他還在疑惑,還在找尋自己的方向,但我相信他應該有能力來發全壘打。期待史坦先生的下一部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