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s for 影片速查 - Page 4

《鷹眼 Eagle Eye》(內文含關鍵劇情洩漏)

<片長> 117 Mins <導演> 卡魯索( Caruso) <主演> 西亞李畢福 、蜜雪兒莫娜漢 <開心電影院評分> 3顆星   《鷹眼》是一部非常有「爆」點的動作片:從頭到尾主角們都在逃命,不是飛車追撞,就是跳樓跳車,而爆炸場面更是多到不行,絕不浪費觀眾任何一分錢。尤其是隧道裡某警探用車撞毀飛機那幕戲,場面設計真的超酷,看得好過癮。此外,它很有老派動作片味道:主角們努力逃命奮力打鬥之後,會來個小小說教的橋段,再給個還算皆大歡喜的Happy Ending。就像小時候你我都會看的馬蓋先,在一番緊張之後世界再度恢復和平,觀眾情緒也跟著獲得抒解。 但若從劇情或故事點子來看,《鷹眼》就實在讓人搖頭:實在太老套了。從頭到尾聽著指令逃命再伺機反擊,很像DIE HARD,故事裡秉持正義的警探卻不斷追捕主角,其角色設定幾乎跟《絕命追殺令》裡的湯米李瓊斯如出一轍。故事主要謎底的點子,人工智慧系統基於獲得的知識,推理後得到要幹掉人類的結論,在《機器終結者》、《機器公敵》都用過。而利用中央電腦透過連線控制全城所有交通工具、街道號誌製造全面被監控的驚悚感,這招在DIE HARD4裡也用過。 當然,用過的花招不是不能再用,但一定要有新花樣,得交代自己故事裡的人工智慧的抓狂到底是如何與其他故事不同,或者花點心思想想到底還能怎麼玩交通系統,否則老是控制紅綠燈讓主角一路暢通,看起來真的一點都不驚悚。不過由於劇情緊湊一氣呵成,爆炸與驚險動作不斷,雖然《鷹眼》故事點子拼拼湊湊,犯了全天下編劇都會犯的錯,看起來還是蠻過癮的,絕對可以在週末夜晚,帶給你兩個小時的徹底放鬆! 片尾看到導演是卡魯索,我好開心!以前曾經看過他的《萬里追兇The Salton Sea》,一時驚為天人。後來再看了《機動殺人 Taking lives》頗為失望,就沒怎麼繼續關注。突然在這痛快動作片的片尾看到他的名字,感覺超妙!好像久未謀面的朋友跟你打招呼一樣。我要說「克魯索,你會拍迷幻風格以外的片啦!讚!」
Continue Reading

《搖滾我還要 Do It Again》

88 Mins      羅伯‧派頓‧史普歐(Robert PATTON-SPRUILL)     今年台北電影節由於工作關係,試片一部也沒看,於是跟朋友找天晚上聚在咖啡店裡,像大學生一樣選課表。其中,我們共同挑了部與樂團有關的紀錄片「搖滾我還要」。該片由敘述波士頓環球報的專欄作家Geoff Edgers製作,他突發奇想,要說服心目中的夢幻樂團The Kinks,已經(反目?)解散n年的團員再次同台演出。聽起來還蠻熱血,可惜的是,看起來就差多了。     首先,「搖」片的敘事技巧出了問題。如同寫作一般,敘事文看來雖然平鋪直敘,但內容材料卻是經過細心挑選及精心剪裁,絕不是如流水帳般,將所有事件細節全都擺在一塊兒就端菜上桌。在我認為,紀錄片也應該如此。「搖」片的旁枝細節不少,諸如與太太吵架,被減薪,在辦公室裡與編輯討論工作...,種種瑣事誠然是該重組計畫Geoff的生活,但與重組計畫毫無關係,實在應該刪去。而其他與The Kinks有關的題材組織得也不完善,感覺不到某個應該貫串全片的主軸存在,即便是時間感也顯得十分薄弱。     但我想更有問題的,恐怕是主事者的態度。由於這部片子講的是重組老牌樂團的故事,因此重點自是主角Geoff如何鍥而不捨,將這看似困難重重的不可能任務達成。但整部片子我只看到這位老兄不停地訪問別人這個計畫可不可能實現,應該要怎麼進行;但真正與重組任務有關的行動,只是狂寫E-mail被拒,以及到了非正式年會偷拍樂團主唱上台。     與去年金馬影展同是講樂團故事的「金屬大叔要成名」相比,前者電影結束後我估計全場有一半以上的觀眾拿著面紙走出戲院。該片從樂團經過多年蟄伏後的落寞狀況講起,拍他們如何踏上歐洲巡迴企圖重振名聲,如何奮力求生餬口過活,好不容易找到專輯製作人卻付不出天文數字製作費...,樂團主唱大唇說「夢想實踐不是一輩子的...,但或許債務可以啦!」我想令人感動的不單單是題材,而是主事者永不放棄的精神。
Continue Reading

《被出賣的台灣》

103 Mins      亞當肯恩   詹姆斯梵德畢克,溫蒂克勞森,刁毓能     《被出賣的台灣》不是一部好電影。   電影片初打出一行字幕,「本片靈感來自真實事件」。但看完電影後我覺得,這字幕應該改成「本片只想介紹歷史事件」。只要對台灣白色恐怖時期略有瞭解的人,都可以看出導演在電影放入多少真實歷史事件,只是抹了名字改了身份,再加上導演觀點後便直接放入片中。   也許是本片製作兼自編自演的刁毓能對許多殘酷歷史的情感太過強烈,許多事情是赤裸裸地呈現,加上幾乎不間斷的旁白,就組成這部電影。但缺少了一種抽離再組合的過程,讓電影不再是好看的故事,而流於某種程度的主觀控訴。就這個角度來看,我還寧可它被拍成紀錄片,大方講出導演或編劇觀點,而不是這種以薄弱電影情節加上大量主觀歷史敘述的「偽裝式紀錄片」。   不過其實這部電影給我最大的衝擊,是在看完電影後。   誠心而論,228、江南案、陳文成案、白色恐怖...,這些事件是人禍而不是天災,因此的確對當時台灣掌權者及民眾心態,有很大的意義及代表性。那麼,這麼重要的歷史,為何在台灣被討論的程度一直只是放不放假,賠償家屬多少,蓋紀念館了事呢?為什麼要把這件事當成性教育一樣,可以知道但不太想多作公開談論?而如果推廣性知識是為了避免只憑胡亂猜測,誤解「性」這件重要的事,那麼為何台灣過去的重要歷史事件,不能當成知識推廣呢?   因此從這個角度來看,又不得不說《被出賣的台灣》是部好電影。至少他讓我想起,討論這些重大事件的重要性。希望能看到更多由不同族群不同角度切入的,關於這個台灣邁向民主的關鍵歷史時期。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