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映前,此片的預告片及海報十分吸引我,再加上不久前的《沈默之丘(Silent
Hill)》讓我相當滿意,連帶地也使我對《死魂曲(Siren)》頗為期待。可惜,只有某些在黑暗中摸索的畫面還算不錯,劇情失敗了。


  本期待這是部能與《沈默之丘》匹敵的恐怖片,沒想到,兩片落差頗大。《沈默之丘》引起爭議的部分是劇情,至少影像沒話說;然而《死魂曲》影像不過爾爾、偶有佳作,但劇情部分卻比前者更糟!結局的大逆轉雖然勉強可以說得過去,但實在無法令人滿意。就像以前流行過一陣子的多結局小說,前面部分都寫死了,再為各個不同結局硬掰,想辦法跟前面釘好的框架湊上。在這種結構下,倘若掰得不好很容易讓讀者不耐,會有「搞什麼,原來我被耍了」的感覺。這跟「原來是這樣,我怎麼沒想到」的差距可是一天一地,不可不慎。


  事實上,這種被怪物追殺外帶解謎成分的恐怖電玩,是很容易賣座的。要刺激有刺激(跟一堆噁心的怪物對幹那還不刺激),要動腦有動腦(解不了謎就卡關玩不下去),不管是刺激腎上腺素的血腥暴力,還是考驗智商的詭異謎團,一應俱全。然而,要把這類型的賣座電玩搬上大螢幕卻不是那麼簡單。例如,兩大賣點之一的「砍怪物」就不能用。電影觀眾並不是主動角色,無法得到在電玩裡「砍殺怪物」的滿足,也無法得到「隨時都會死掉」那種生死存亡的緊張快感(主角死了電影就演不下去了)。這種創作媒材上的限制,也考驗了電影導演的智慧。


  當然,「電玩改編」是股新風潮,觀眾會從新鮮感得到另一種滿足。然而在《惡靈古堡(Resident Evil)》、《古墓奇兵(Lara Croft: Tomb Raider)》…等等系列改編電影問世之後,光憑新鮮感及電玩盛名已不是票房保證了。例如著名電玩改編的《死亡鬼屋(House of the Dead,2003)》、《鬼屋魔影(Alone in the Dark, 2005)》就是很好的例證,《死魂曲》我想則是另一個血淋淋的教訓。如果想繼續改編恐怖電玩作品,非得跳出這種窠臼不可。否則,若繼續這樣消費電玩迷的耐性,「知名電玩改編」這種噱頭總有一天會成為「爛片」的代名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