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搖滾我還要 Do It Again》

88 Mins      羅伯‧派頓‧史普歐(Robert PATTON-SPRUILL)     今年台北電影節由於工作關係,試片一部也沒看,於是跟朋友找天晚上聚在咖啡店裡,像大學生一樣選課表。其中,我們共同挑了部與樂團有關的紀錄片「搖滾我還要」。該片由敘述波士頓環球報的專欄作家Geoff Edgers製作,他突發奇想,要說服心目中的夢幻樂團The Kinks,已經(反目?)解散n年的團員再次同台演出。聽起來還蠻熱血,可惜的是,看起來就差多了。     首先,「搖」片的敘事技巧出了問題。如同寫作一般,敘事文看來雖然平鋪直敘,但內容材料卻是經過細心挑選及精心剪裁,絕不是如流水帳般,將所有事件細節全都擺在一塊兒就端菜上桌。在我認為,紀錄片也應該如此。「搖」片的旁枝細節不少,諸如與太太吵架,被減薪,在辦公室裡與編輯討論工作...,種種瑣事誠然是該重組計畫Geoff的生活,但與重組計畫毫無關係,實在應該刪去。而其他與The Kinks有關的題材組織得也不完善,感覺不到某個應該貫串全片的主軸存在,即便是時間感也顯得十分薄弱。     但我想更有問題的,恐怕是主事者的態度。由於這部片子講的是重組老牌樂團的故事,因此重點自是主角Geoff如何鍥而不捨,將這看似困難重重的不可能任務達成。但整部片子我只看到這位老兄不停地訪問別人這個計畫可不可能實現,應該要怎麼進行;但真正與重組任務有關的行動,只是狂寫E-mail被拒,以及到了非正式年會偷拍樂團主唱上台。     與去年金馬影展同是講樂團故事的「金屬大叔要成名」相比,前者電影結束後我估計全場有一半以上的觀眾拿著面紙走出戲院。該片從樂團經過多年蟄伏後的落寞狀況講起,拍他們如何踏上歐洲巡迴企圖重振名聲,如何奮力求生餬口過活,好不容易找到專輯製作人卻付不出天文數字製作費...,樂團主唱大唇說「夢想實踐不是一輩子的...,但或許債務可以啦!」我想令人感動的不單單是題材,而是主事者永不放棄的精神。
Continue Reading

《靈魂餐廳》導演訪談、拍攝緣起

關於吃喝玩樂,關於狂歡饗宴,關於家庭…… 【靈魂餐廳】(Soul Kitchen)是一部描繪親情、友情、愛情、信任與忠誠的電影,由【天堂邊緣】德國名導法提阿金(Fatih Akin)執導並榮獲威尼斯影展評審獎,描述如何在快速轉換的社會中,仍然維持一份緊密的關係。電影裡的餐廳就像是個神奇的地方,在這裡人們可以逃脫現實,可以和家人或朋友聚餐,可以失戀也能夠再次戀愛。     【靈魂餐廳】不僅探討人際間的關係,它也觸及都市計畫裡老舊社區的翻新,受到房地產炒作後增值的社區在注入不同生活習慣的新住戶後,如何對舊社區造成影響和變遷。類似這種的故事總是在世界各地上演。     法提阿金召集了曾經合作過的優秀演員們,如【愛無止盡】的亞當布斯杜克斯(Adam Bousdoukos)、畢羅優雷(Birol Unel)及德國影帝莫里茲布雷多(Moritz Bleibtreu)等,共同完成他這部有別以往風格的喜劇作品。法提阿金在【靈魂餐廳】以精煉和機智的編導手法,將一部喜劇電影的愉悅滿足傳遞給觀眾。有別於前兩部作品較為嚴肅的批判風格,【靈魂餐廳】讓大家看到法提阿金不同的面貌,依然力道成熟、動人心弦。     導演簡介 法提阿金(Fatih Akin) 1973年出生的法提阿金是土耳其裔的德國移民,就讀於德國漢堡藝術大學主修視覺傳播,1998年,年僅25歲即在求學期間完成個人首部電影【小偷.共犯.鐵拳頭】(Short Sharp Shock)並在國際影展獲獎。1998-2002年他總共完成了三部電影,將自身的導演長才磨練成熟。     到了2004年,第四部作品【愛無止盡】(Head-On)以強烈又黑暗悲憤的風格讓他一舉成名,受到國際廣大矚目,不僅勇奪柏林影展金熊獎,更獲得歐洲電影獎最佳影片與最佳觀眾票選等共23座獎座。2007年,他再度交出讓人刮目相看的【天堂邊緣】(The Edge of Heaven),以愛情和友情為主軸,探討他最關注的人權問題,獲得了坎城影展最佳原著劇本並代表德國角逐奧斯卡。     2009年,首次嘗試喜劇類型的法提阿金,以不同於以往風格的最新作品【靈魂餐廳】(Soul…
Continue Reading

《被出賣的台灣》

103 Mins      亞當肯恩   詹姆斯梵德畢克,溫蒂克勞森,刁毓能     《被出賣的台灣》不是一部好電影。   電影片初打出一行字幕,「本片靈感來自真實事件」。但看完電影後我覺得,這字幕應該改成「本片只想介紹歷史事件」。只要對台灣白色恐怖時期略有瞭解的人,都可以看出導演在電影放入多少真實歷史事件,只是抹了名字改了身份,再加上導演觀點後便直接放入片中。   也許是本片製作兼自編自演的刁毓能對許多殘酷歷史的情感太過強烈,許多事情是赤裸裸地呈現,加上幾乎不間斷的旁白,就組成這部電影。但缺少了一種抽離再組合的過程,讓電影不再是好看的故事,而流於某種程度的主觀控訴。就這個角度來看,我還寧可它被拍成紀錄片,大方講出導演或編劇觀點,而不是這種以薄弱電影情節加上大量主觀歷史敘述的「偽裝式紀錄片」。   不過其實這部電影給我最大的衝擊,是在看完電影後。   誠心而論,228、江南案、陳文成案、白色恐怖...,這些事件是人禍而不是天災,因此的確對當時台灣掌權者及民眾心態,有很大的意義及代表性。那麼,這麼重要的歷史,為何在台灣被討論的程度一直只是放不放假,賠償家屬多少,蓋紀念館了事呢?為什麼要把這件事當成性教育一樣,可以知道但不太想多作公開談論?而如果推廣性知識是為了避免只憑胡亂猜測,誤解「性」這件重要的事,那麼為何台灣過去的重要歷史事件,不能當成知識推廣呢?   因此從這個角度來看,又不得不說《被出賣的台灣》是部好電影。至少他讓我想起,討論這些重大事件的重要性。希望能看到更多由不同族群不同角度切入的,關於這個台灣邁向民主的關鍵歷史時期。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