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s for 觀影指南(Movie Review) - Page 8

合理的暴徒 — 《左邊最後那棟房子》

本片翻拍自著名恐怖片系列《驚聲尖叫》導演威斯克瑞文(Wes Craven) 在1972年的經典作品《殺人不分左右》。內容敘述一群匪徒強暴並傷害兩名女高中生後,無意間來到他們父母的度假別墅借住。在弄清楚來訪客人的真實身份後,這對悲傷、震驚、憤怒的父母,會採取什麼報復行動?開眼電影時刻連結     片子本身沒什麼問題,不過這部驚悚恐怖片的重點並不在特效或血腥,反倒是在看導演如何用鏡頭逼觀眾直視某些殘忍橋段,以及當原本溫文有禮的中產階級在震驚與憤怒之下,怎麼轉變為進行血腥殺戮的兇手,觀眾的情緒同時被挑戰與得到發洩。片子雖然不錯,但看完不會太愉快。     同樣在製片氣勢及經典老片鋒頭過盛的情況下,《左邊最後那棟房子》卻硬是比《黑色星期五》好看。究其原因,該是當初製片的意圖不同。《黑色星期五》當年能開出紅盤,除了狂殺還有大膽情色。然而時至今日,狂殺片已不見稀奇,情色裸露尺度比起當年也不知寬了多少,《黑色星期五》的優勢削弱不少。     而《左邊最後那棟房子》起初的製作意圖就是挑戰,挑戰電檢制度,也挑戰觀眾。首先,倘若新聞媒體上能出現「真實」的血腥畫面,那麼電影中為何得修剪掉「虛假」的血腥畫面呢?再來,如果觀眾「真的」都同意在類型片中的歹徒反派們死不足惜,那麼看著這些傢伙一步步地被折磨斷氣,應該也要能狠的下心大聲稱快?這樣的問題,並沒隨著特效技術進步或社會風氣開放,就變得容易回答。因此這部翻拍片即便了無新意,擺在時下一堆同類型的片中,仍舊能夠顯得十分出色。      但關於這部電影最有意思的,卻是它的宣傳過程。似乎是在幾年前,網路上出現一篇介紹「世界十大禁片」的文章,寫得很有鄉野秘辛的味道,後來便四處流傳。筆者對此一直很有印象,而新聞媒體也紛紛在報導裡引用了「十大禁片」這個說法。但著手寫這篇文章時,本人卻不禁好奇起來,這十大到底是誰、又根據什麼選出來的?     經過網路上一番搜尋,我終於發現這十大不過是則網路上的城市傳說:有個大陸網站丟出文章後(哪個網站已不可考),因文筆不錯所以頗受歡迎,再加上列出的片子十分冷門,更使文章增添幾分神秘色彩。在沒有出處及作者又不斷轉載的情形下,終於造就了「十大禁片」的傳說。寫到這兒,不知有沒有人聯想到漫畫《金田一少年事件簿》裡的「學園七不思議之謎」呢?     對我來說,最難忍受的戲碼不是殺人,而是強暴。這是種施暴者利用體型上的優勢,對被害者進行身體及內心上的極大羞辱。尤其是在心理層面上,被害者被迫清醒地拋棄自身尊嚴隱私,卻又無法掙脫逃離,因此造成的被剝奪感及傷害更加嚴重。雖然知道這段戲是為了激起觀眾同仇敵慨的心態,以及平衡被害/施暴角色立場轉換的怵目驚心,但要直視如此大的羞辱及傷害一個人內心的過程,真是令我如坐針氈。     而導演在採訪中提出的大哉問是:「誰是施暴者,誰是正常人?【註】」倘若單純地以行為來判定,那本片中的父母,以及最近在《即刻救援》中大開殺戒紅透半邊天的連恩尼遜當然都算是施暴者。不過倘若沒有法律制裁的考量,請問我們又會如何對待殘忍折磨甚至殺害親人的兇手?除了己所不欲的高尚道德,以眼還眼又有何不可?   【註】引用自電影官網   網路上流傳的「十大禁片」列表 有趣的是,在google上打 ”Top…
Continue Reading

瘋狂的是店員,還是我們? — 《瘋狂店員》

看完這部片後我很好奇,身兼導演跟編劇的凱文史密斯,究竟是怎麼想出這個劇本的?故事本身架構很簡單,就是兩個很愛耍嘴皮的店員,擺爛一天的故事。他們的遭遇跟態度雖然白爛,但藏身劇本後的導演,想法卻嚴肅得很。     原本排休,下午要跟朋友去打曲棍球的店員Dante,壓根兒就不想去上班。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從頭到尾一發生倒楣、不順心的事,他總是要大叫:「我就知道我今天根本不應該來上班!」不過,他又不敢違抗老闆的命令,所以還是乖乖地一大早就去超商店裡報到。     但報到之後,他卻又沒法乖乖認命,所以下午乾脆把拉下店門,把一群朋友叫來商店屋頂上玩區棍球!他一廂情願地以為反正沒跑太遠,不過事實是,既然店都已經關了,顧客橫豎是進不去,那跟打球地點離商店的遠近就毫無關係,去公園還是在屋頂上,其實都一樣。而Dante在屋頂上打球,還一邊安慰自己「星期六下午,不會有人來光顧超商的」當然,導演接著就放了個店門口擠滿顧客,喊著「快開門」的畫面,狠狠地嘲諷了他一下…。     Dante這個角色,其實跟一般都市人的狀態頗像:知道生活得要賺錢,但又對工作不滿,所以態度就是得過且過;對人生現況也不滿,卻鼓不起勇氣反抗。於是乎,在眾多的不滿之下,他做的就是一直不斷地妥協、妥協、妥協…,可卻又不能下定決心認命,所以事情總是半調子,沒一樣做的好。     雖說Randal跟Dante一般公認是這部片的主角,但筆者認為Randal這個角色根本就是為了戳醒Dante而刻意安排的,也許說Randal其實是導演自己心裡的聲音,可能會更直接精準一點。所以筆者一直認為,這片說教意味還蠻重的呢!     Randal這傢伙塑造自己個性的戲實在很少,從參加同學的喪禮有沒有意義,討論到一個超商店員該盡的本分,甚至Dante該不該在心裡腳踏兩條船…,全部都是Dante的事,Randal就只是在一旁發表意見而已。他的人生,講起來竟然一點問題都沒有。對面這種「假人」式的劇情設定,導演也沒忘記幽自己一默。有一場戲Dante便抱怨著說:「你不是錄影帶店員嗎?為什麼今天會從早到晚都在我這兒?!」     不過撇開假人問題不談,Randal其實是非常誠實的,至少他從頭到尾都在提醒Dante,不要欺騙自己去得過且過。從這一點來看,他雖然嘴很毒,但其實是很關心Dante的。換個角度來看,Randal也代表著我們心中另一種聲音。     面臨關係重大或令人為難的抉擇時,我們有時會很徬徨,搞不清楚該怎麼做,其實是因為我們就跟Dante一樣,對自己不誠實。你想要什麼?你的感受是什麼?對自己誠實,不見得是件好受的事,因為自己真正的想法,有時簡直就像從Randal嘴裡說出來的話,赤裸裸地,直接而令人難堪。但其實難堪只是種錯覺,因為你不必面對別人,這些腦子裡的想法只有你自己知道。而能夠正視並且接受自己,才能清楚地確定自己為了什麼理由做了什麼決定,也就能夠省點埋怨,少點馬後砲。     電影的結局雖說荒謬,倒也挺有象徵意義的:這兩個麻吉竟然翻臉,結結實實地打了一架!而倘若沿著前述的脈絡看來,這不就是叫自己鴕鳥跟逼迫自己面對現實的兩方來場大對決嗎?那麼,最後誰贏了呢?導演給了答案嗎?就請讀者諸君親自觀賞吧!
Continue Reading

幽默真實的小市民傳記 –《錢不夠用2》

在現今的資本主義社會中,小老百性最大的問題就是錢!每個人都嫌賺不到夠多的錢,許多問題也正是因錢而起。《錢不夠用2》講的是三個中年人如何度過事業失敗、家庭人生遇到瓶頸的困境,以及他們與老母親之間的互動。     這是部嬉笑罵又寓教於樂的好電影!劇中角色個性鮮明,演員們演出生動精彩。帶些甘草味的幽默對白,犀利卻不刺人,以輕鬆的口吻適切地表達了現代人的心聲。而在大笑之餘,劇中角色的遭遇也讓我們回頭再次檢視自己的生活。       有些電影的主旨十分簡單,不過單單是描述某段時光或情境,卻能讓人覺得好看,原因在於導演準確地重現了那種氛圍,讓有過類似經驗的人感到被理解、被安慰,或者得到陪伴。有些電影則是基於某種信念,也許是真愛無敵,或者是人性本善。但這類電影要好看不太簡單,一不小心便會流於說教。     而筆者看完《錢不夠用2》後,心裡十分佩服梁智強導演,他一路走來都能堅持自己的理念。之前看過他另兩部作品《小孩不笨2》、《我在政府部門的日子》,也都是堅持文以載道的片子。雖然結論老是正面光明,實在很像政令宣導或推行新生活運動,但不可否認的,梁導演花了很多心思,替不同立場的角色發聲,再加上輕鬆的劇情與詼諧幽默的對話,就算是說教,也令人不那麼厭煩。     在某篇採訪中,導演提到自己拍電影的初衷,是要說新加坡人想說的話。這點在《錢不夠用2》裡完全可以得到印證。例如三弟開車經過收費閘道時,那段對政府 ERP的抱怨:「ERP就是Every road pay!」配上眾多小市民走上街頭,合力把ERP閘門推倒在地、齊聲歡呼的動畫,真的很諷刺又很好笑。     劇中有段台詞雖是消遣新加坡人,不過我這個台灣人倒也心有戚戚焉:「我們新加坡人最厲害的就是投訴啦!什麼事情不滿就投訴,沒得到回應就繼續投訴。然後再過久一點,就忘記啦!我們最在乎的是錢!」尤其這樣的台詞透過劇中小人物的口裡講出來,更是容易引起共鳴。     不同於《小孩不笨2》、《我在政府部門的日子》,所有問題在電影裡都有正面的解決方法。在新作《錢不夠用2》中,導演則更正面直接地面對了真實現況。比如住進私人醫院病人的家屬,因經濟壓力太大,竟然給病人燒催命符。這作為雖然荒唐,但家屬說「這醫院住個半年,病人沒死倒是我們先死。」卻也是真實得不得了。    此外,人物間互動也描寫地十分真實。不論是年長的媽媽為了三個事業失敗的兒子籌錢,或者三個兒子在照顧略微老人癡呆的媽媽所遇到的困難,以及三個兒子跟彼此妻子間的相處模式,都跟我們的生活十分貼近。於是電影在嬉笑怒罵之餘,也給了觀眾不少反思的空間。《錢不夠用2》真的很好看,推薦大家去電影院裡笑一笑,出電影院後想一想。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