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s for 影評 - Page 62
「它,抓不住我」 — 機動殺人 (Taking Lives)
「我要變成你!」一名恐怖的連環殺人犯不斷地犯下駭人聽聞的命案,他觀察、跟蹤、殺死每名被害者,將其毀容然後易容偽裝成被害者,若無其事地過生活,體驗各種不同的身份。這就是「機‧動‧殺‧人」。 FBI探員與連續殺人狂爾虞我詐的鬥智,自「沈默的羔羊」以來幾已成為經典範本,以此為基礎設定的驚悚電影可說不計其數,而這也是我必看的類型之一。那種跟看不見的兇手較勁、沈默而危險的片刻,那種令人不安的草木皆兵,無時不刻揪動你的每一根神經。而「機動殺人」有安潔莉娜裘莉、伊森霍克主演,看來會是值得一看的好片。結果呢? 「拍電影很貴,所以電影裡每個鏡頭都有其用意,導演不會隨便亂拍,因為那都是錢。」對於這句話,我深信不疑。不過導演不但要知道想讓觀眾感受到什麼(或許也有人在創作時完全不考慮到觀眾這一環,那就另當別論。),他也必須考慮到觀眾的反應,這樣才不容易落入「閉門造車」的陷阱。拍藝術、實驗電影,閉門造車是很OK的;但如果是拍給一般觀眾看的片子,那可就不太妙。機動殺人,正犯了這毛病。 在看片的過程中,我一直覺得有點怪怪的,卻又說不上來。這種敘述智慧型罪犯,需要抽絲剝繭的故事,109分鐘其實不算長,但我卻好幾次覺得不耐煩。也許是因為某些劇情上的安排不盡合理,使我無法融入故事之中 – 例如: 都已經決定要讓曝光的證人遠逃國外,卻讓他一個人待在家裡收行李,一點也不怕兇手突然出現? 用證人做餌來誘補犯人的現場,竟然警力佈置薄弱到只有兩三個人?這簡直就是突然遇到犯人的遭遇戰,根本不像事先佈置的誘捕行動! 諸如此類的劇情設計,會讓觀眾覺得荒謬不合理而無法集中注意力,那麼,之前費盡心思營造的氣氛就白白浪費了。在DVD的幕後訪談裡你可以看到導演畫的分鏡圖詳細的不得了,跟拍出來的效果幾乎一模一樣; 甚至連導演自己都說了「不可以讓觀眾分心,否則會失去效果」,所以片子會這樣絕對不是導演「一時疏忽」,而是的確無法掌握觀眾心理。 也或許導演與剪接師不合是另一個原因?從訪談中剪接師談畫展上安潔莉娜裘莉發現疑犯的那段該如何呈現,妳就可以知道她很有想法。她說「該考慮的是,在安有反應之前,妳要讓她按兵不動多久?她看到Hart這個角色應該有反應,但是應該內斂一點,然後開始懷疑他,而且不是馬上就動手。」這樣子的設定完全符合安的角色特性;如果立即反應,那簡直成了動作片。 全片出現多次對安的眼球大特寫,這段剪出來的效果是我認為唯一眼球特寫用得好的地方,非常精采。訪談的最後,導演說「有時我喜歡剪接師討厭的東西,她則喜歡我討厭的東西,但在收工前總得做個決定。很慶幸地我是全片權力最大的人,所以出來的就會是我的東西。」我想,也許換成剪接師的意見,這部片會更好。
「納尼亞傳奇」
「納尼亞傳奇:獅子˙女巫˙魔衣櫥 (The Chronicles of Narnia: The Lion, The Witch,The Wardrobe)」: 導演鎖定的觀眾群不知道是哪一個年齡層? 大人看了覺得某些場面很沒魄力、不寫實。 小孩看了應該會覺得某些地方很暴力。 再加上導演實在不太會營造戰爭片大場面的氣勢, 也不太會抓動作片的感覺,可惜了這部片及預算。 不至於「很爛」,但只是「普普通通」而已。真的,挺普通的..